上文說到設計風格的“歐陸(羅)風”,今天繼續來看它在中國的發展演化。由於缺少專業圈內主流建築設計師的普遍認可和支持,對於這股“歐陸(羅)風”,盡管至今在某些區域還能領略其風采,但幾乎沒有留下類似上海外灘建築的經典案例。對於一些采用類似風格建築設計的房產開發項目甚至政府辦公樓,相信也會湮滅在曆史的塵埃中,不值得浪費筆墨。在室內設計領域,“歐陸(羅)風”則表現出兩種狀態:一是隨著裝修的更迭而被迅速淘汰,成為過眼煙雲;二是至今還頻繁出現於一些娛樂商業場所,成為這些場所追求異國懷舊情調和奢華獵奇的一種風格標簽,如各種仿製的古羅馬、古希臘雕塑、柱式等的長盛不衰,原本滲透在古典主義中的精英化理念在不斷的複製中被平民化了。
但有兩個元素卻在許多建築設計中不斷地被強化:一是壁爐,這個在中國傳統建築設計中沒有,在現代生活中也無必需性的舶來品,在一些高檔的居住空間中,其裝飾作用已經被無限放大。這其中既有體現個人喜好的因素,更有一種西方生活場景的符號象征意義。二是線腳,尤其是帶有各種齒紋甚至鎦金的石膏線腳。線腳本是各界麵過渡一種技術手段,但在在歐陸(羅)風,強勁時期,凡裝飾必有線腳幾成規律。不僅石膏線腳充斥市場,在技術的不斷跟進下,石材、木材甚至金屬材料也統統可以加工出各種仿製的線腳。材料加工技術的先進性,指在不增加技術難度和加工成本的前提下滿足非標準化產品的加工製作能力,完全被消解在繁瑣的裝飾細節的不斷重複中。對西方古典主義風格(泛指)的崇拜,不管是誤讀還是“異用”,個中緣由令人回味。
由於東西方生活方式上的差異性,“歐陸(羅)風”的流行,更多地表現在建築物的表皮上,包括內表麵的粉飾。就建築空間的功能化設計而言,無論是居住性空間還是商業娛樂類空間,並沒有脫離中國特色,比如大多數的餐廳都有雅間或包房,住宅中敞開式廚房的建築設計依舊沒有被多數老百姓所接受等。就對學科的發展而言,這些風格或手法隻能是一種低層次的模仿,其本身就失去了建築設計的創作意義。這不應該成為開放政策所帶來的中西文化交流的“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