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初期的“拿來主義”,建築潮流的強烈衝擊和藝術魅力。讓國內的建築設計師都切身感受到了西方現代本以為可以進一步開拓出中國建築的一片嶄新的天地,不曾想卻刮起了一陣“歐陸(羅)風”。
這股風不同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國內西洋古典主義、折中主義建築的建設高峰,也並非源自多數建築設計師的主觀意念,更多的是對西方物質文明的盲目崇拜,所謂“愛屋及烏”,西方古典建築形態成為一部分人所理解的現代文明的象征和標簽,反映出了這部分人簡單地把物質上的趨同與全社會文明意識的提高相提並論的狹義理解和浮躁心態以及“文革”造成的文化傳承斷層所帶來的對民族文化精髓的認識缺失。這種缺失加上本土的傳統文化自身缺乏及時的更新,使得外來的建築設計風格在一部分人的視野中被趨之若鶩。
這部分人包括一部分先富起來的階層,房產開發商以及少數官高權重的政府官員,他們往往有機會先於專業建築設計師走出國門,飽覽全球。雖然主觀上這部分人都希望通過學習西先進技術來促進和提高國內的建設水平,但他們對西方物質文明先進性的誤讀通過他們所擁有的資本和權力化作現實,進而又影晌了一般人群對現代物質文明的理性認識。這種誤導甚至會扭曲民族傳統文化和中國當代建築的理性發展。“歐陸風反映了長期封閉狀態結束後的社會不同層麵的複雜追求,既有經濟翻身者認識體驗和擁抱全世界的渴望,也有資本積累過程中對財富與權勢的炫耀,也有對政績、對告別昨天走向世界的自以為是的標榜。”